
父母沙龙NO.1 | 双向奔赴,共育花开——经外高中第二期父母沙龙课堂启动
发布时间:2024-11-05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785次
2024年10月16日,第二期“智慧父母·成长沙龙”在家长们的期待下如期开课。杨宇主任、陈欣老师一同主持了启动仪式,袁督学、李轶校长现场致辞,张玉霞老师(雨齐老师)主讲。
在开场致辞中,杨宇主任提了经开外校的办学愿景——期望经外高中的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能在教育中找到快乐和幸福。杨主任表示学校将特别重视家长和学生的隐私安全,尽可能为家长们提供一个舒心的交流环境,希望家长们通过父母沙龙能够收获幸福和成长。
袁督学在致辞中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亲子关系应以“陪伴”和“伙伴”为核心。“陪伴”表达了父母在现实世界和精神层面的陪伴,实现身教重于言教。而“伙伴”则点题我们的父母沙龙的主题“共同成长”,亲子关系更是一种相互成长的伙伴关系,在场的家长们深表赞同。最后,袁督学朗诵了纪伯伦的诗作《致孩子》。
李轶校长在致辞中向到场的家长们表达了感谢和鼓励,并分享了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双重角色的深刻感受。他非常赞同利用父母沙龙作为父母、孩子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并重申学校对所有孩子家长的重视,愿意在各个方面提供协助和支持。正如古人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听则明。最后,李轶校长代表学校预祝第二届父母沙龙取得圆满成功,希望每位参与者都能有所收获和成长。
现场,欣欣老师介绍了三位“老学员家长”,并邀请了家长月季分享了第一期父母沙龙的学习体会。月季表示通过学习,逐渐洞悉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改善了亲子关系。她分享了四点心得:实践需要不断反思和学习;学会借助资源和工具;认真完成作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她以雨齐老师的话“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堂”结束分享,与在场的每位家长共勉。
接着,家长们在雨齐老师温暖的关怀下逐渐放松,开始思考雨齐老师的灵魂之问:你的孩子爱学习吗?
大家面面相觑,被这个问题问得措手不及,最后只有6位家长举手。雨齐老师提出疑问,为何孩子会失去好奇心和探索欲?她强调学习需要特定能力和策略,某些学习方式可能成为限制,比如记忆模仿在初中学习中,效果明显,但是到了高中,如果还以这样的方式学习,会导致后面思维迁移能力大打折扣。在课堂的一开始,这样的探讨就让家长们醍醐灌顶。
随后,雨齐老师展示了一张桂花盆景的照片,并邀请在座的家长们参与一个小实验:2分钟之内,留意自己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雨齐老师引导家长们时刻保持自我觉知,持续监测大脑在观赏桂花时的思维活动,现场的家长们似乎也重新体验了学生时代,他们专注地观察,间或沉思。时间一到,老师便邀请大家记录下自己的思维并作分享。
令在场家长们倍感意外的是,大家在观看桂花时,脑子里除了桂花本身,竟然还有很多与之毫不相关的人和事。雨齐老师将看桂花体验与亲子相处对比:孩子就在眼前,但是我们看到的更多的过去的孩子,没有与当下的孩子产生联结。所以,我们看了,但是没有看见!我们用过往的经验去应对当下的人和事,而对当下的感官信息视而不见,这就是“自动驾驶”!
归结来说,我们能活在当下吗?如果我们的注意力都在过去或者未来,我们是和当下没有链接的,而我们的烦恼存在于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假设中,其实是放大了很多的问题的。没有真正接触到当下,能协助解决当下的问题吗?
深入浅出的一番讲解,让所有家长在雨齐老师提出的观点中感受到震动激荡,在领悟和迷惑间反复思索,结束时,大家围绕在雨齐老师和欣欣老师周围,热烈地表达着各自的感悟和疑惑,迟迟不愿散去。不过这才是一切的开始,还有一年的时间,这间会议室会成为大家每周相聚的家园。
「小组长参与感想」
从早上八点半开始持续了近四个小时的线上练习,我体会到了雨齐老师的用心、耐心、真心,原本是雨齐、欣欣两位老师为我们四位组长做的一次分组练习的预备课,最后演变成为我们上了一堂深入的心理辅导课程,感受颇深。
l放下包袱。练习课以前我很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胜任组长的角色,雨齐老师让我们不要担心,希望我们勇敢的、慢慢的通过一次次课程的练习让自己不断的变好,使人温暖,动力倍增。
l打开心扉。雨齐老师发现我们很难直接进入规定课题的练习,立即调整了练习内容,让每个人说一件小时候跟家人相处记忆深刻、影响深远的事情。雨齐老师首先带头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每件分享的事刻骨铭心,每个分享的人真情流露。雨齐老师一边在分享中指导我们分享的步骤,一边用有感知的语言与我们共鸣并温暖我们,比如“你说话的时候我很紧张,身体都前倾了”、“好想抱抱你”、“你很棒”“要是当时妈妈这样说你是不是很开心”。我发现在雨齐、欣欣老师分享之后,我们都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愿意呈现深埋心底那个真实的自己。
l意识提升。雨齐老师希望我们四位组长能够在她的练习下提高我们对自动驾驶尤其是无意识自动驾驶的感知,并由我们在后续的小组练习中更好的传递给各位组员,使父母沙龙的效果更好。说实话,我是一个比较理性的工科男,很多年的工作已经养成了言必谈感受的“有目的”沟通方式,体现在跟孩子沟通过程中表现就是用习惯、计划、案例谈感受,达到自己想要的“说教”目的,忽略了自己“视听嗅味触”和孩子“喜怒哀乐惧”的当下信息的获取。
l跃跃欲试。在上课中就想着周末孩子回来了,亲子时间我要做哪些改变,在孩子出现以前类似的语言、表情、动作、事情后我应该如何通过“视听嗅味触”去把当下的感观捕捉好,再观察孩子的“喜怒哀乐俱”,然后做出什么样的回应才是最好的。
l期待满满。这次组长预备练习课让我有努力做好小组练习的动力,对自己已经有很大的触动了,我相信随着练习的不断开展和深入,只要各位家长认真的准备、听课、练习,一定会有很好的改变,使亲子关系、家人关系甚至是社会关系变得更好。
撰稿:花花
编辑:陈欣、王苗
审核:袁汉杰